EON体育4常務副校長兼EON体育4娱乐黨委書記
建設人才強國是黨和國家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安排和部署,明確了人才強國戰略在新時代的科學內涵和使命任務,彰顯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就必須堅持黨管人才的政治導向👩🏼💻、堅持“四個面向”的需求導向𓀉、堅持協同發力的集成導向,做到全鏈條培養人才🔌、全方位引育人才🧜🏽♀️、全過程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緊箍咒”🔤,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夯實人才之基。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教育、科技🔎、人才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來統籌謀劃和一體部署🤸🏻♂️,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對加快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作出了科學擘畫🎄,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統攬全局的戰略思維。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論述,深入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相關部署要求🧙🏼♀️,對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深刻把握全面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大意義
全面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彰顯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際國內發展大勢的深入洞察,是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部署。只有充分認識人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才能持續增強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從歷史經驗看🪑,建設人才強國是重視人才傳統的賡續發展。縱觀歷史,對於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培養人才都是事關生死存亡🚣🏼♂️、興衰成敗的長遠大計🛳。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重視培養人才🚭、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才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求賢若渴、珍視人才的優良傳統👰🏽,團結和支持各方面人才為黨和人民事業建功立業。從毛澤東同誌鮮明提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到鄧小平同誌大力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再到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們黨對人才事業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不斷深化🧥,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凸顯發展優勢的人才發展新道路,為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歷史經驗和現實啟示。
從奮鬥目標看🐨,建設人才強國是鑄就強國偉業的重要基石🛥🤦🏿♀️。一切偉大的事業都需要在優秀人才的接續奮鬥中得以實現。黨的二十大向世界莊嚴宣告,我國正處在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在實現這一光榮歷史使命的緊要關頭,我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求人才,也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有條件匯聚人才😖、成就人才。
從發展需求看,建設人才強國是實現創新突破的根本驅動。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這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明確提出的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三步走”目標🙂↔️🤛🏿。要解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的短板,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還是人才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就是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充分發揮人才創新在引領重大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中的關鍵作用,推動我國加快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從大國博弈看,建設人才強國是決戰決勝未來的關鍵一招🧏♀️。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人才已成為國際競爭、大國博弈的決定性力量。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各領域顛覆性科學技術和重大產業變革層出不窮,全球科技版圖正在加速重構🤵🏽,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對於我國而言,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圍堵和打壓,只有把人才強國上升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造就和凝聚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優秀人才🫨,不斷拓展形成人才資源發展新優勢,才能始終在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中搶占製高點,從而贏得先機、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建設人才強國🙍🏽♂️,不僅要把具體戰略部署落地落實落細,更重要的是精準準確把握戰略實施的鮮明導向和內在規律➜,努力把戰略部署轉化為推動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
堅持黨管人才的政治導向。堅持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成功的“定海神針”,也是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加快建設人才強國的方向所在👦🏽🙋🏻、力量所在🧍🏻、優勢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並明確要求“切實改進黨管人才方法🙅♂️,真正做到解放人才、發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具體而言就是在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黨的領導的獨特優勢和製度保障,發揮好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做好人才引領驅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和整體性推進,切實擔負起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的責任,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各類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使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確保優秀人才更加緊密地團結地凝聚在黨的周圍,為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保駕護航。
堅持“四個面向”的需求導向。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個面向”深刻回答了新時代人才工作朝什麽方向努力、向什麽目標發展的重大問題,為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加快實現科學高水平自立自強進一步明確了主攻方向🍹、基本原則🕺🏻、核心要點和價值追求👩🏿🔬📗。總書記指出👩👧👧:戰略科學家是科學帥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中的“關鍵少數”😇。戰略人才是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因此要把建設戰略人才作為重中之重來抓。
堅持協同發力的集成導向。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歷史和現實充分表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教育是根本🤵🏽♂️,科技創新是關鍵🥩,人才培養是基礎,三者協同互補、系統集成,共同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共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其中,人才更基礎。因此,協同推進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首先必須切實解決好教育和科技領域的人才驅動問題。
全面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著力點
治國安邦,人才為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揭示了科技發展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的基本規律,為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指明了前進方向、註入了磅礴動力🪂。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就必須增強憂患意識🦵🏿,發揚鬥爭精神,依靠頑強鬥爭打開人才事業發展新天地,堅定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為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好人才基礎💇🏼。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鏈條耕作培養人才的“責任田”🧐。科教興國的根本要靠人才,而人才培養歸根結底要靠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完全能夠培養出大師。我們要有這樣的決心、這樣的自信!”高等教育需要全面貫徹“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方針🚊,堅定人才培養自信,更加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健全源頭培養💵、跟蹤培養、全程培養的人才培養體系,厚植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成長沃土⛹️♂️。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方位加大引育人才的“蓄水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點任務。要進一步聚焦國際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繼續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為人才匯聚提供戰略支點🐻,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構建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人才製度體系👩🏽🦲,廣泛聚合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的各方面優秀人才資源為我所用。要堅持自主培養和海外引進並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調人才自主培養,絕不意味著自我隔絕👩👦。”中國的發展從來都離不開全球人才的參與,中國也一直在為全球人才提供來得了、待得住☘️、過得好🤷🏻、流得動的“理想棲息地”。只要海外引進人才和國內人才加強交流合作、相互學習借鑒🧖👨🎨,就能形成協同創新、攜手並進的良好局面,共同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全過程破除束縛人才的“緊箍咒”💖。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要勇於突破常規,創新模式,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教育,要建立交叉學科發展引導機製🧏🏻,加大重大原始創新人才培養力度,培養高水平復合人才,打造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要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製🗂,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幫助他們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讓人才創新活力競相奔湧。要深化人才評價機製改革,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形成並實施有利於人才潛心研究和科研創新的評價製度。要深化人才激勵政策改革,為人才爭取更多資源,賦予其更大的發展自主權和資源調配權,進一步激發人才自由探索活力和學術生產力🏋🏽,不但要實現更多“從0到1”的重大創新突破🧀,而且要充分發揮科技型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和市場經濟活力,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社會整體效能,把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
文章轉自文匯報